1、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具体形象性;不清晰性和易变性;具有符号性;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2、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趋向。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哈特普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和敌意型攻击(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
3、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喜爱共同的活动或拥有有趣玩具的基础上,所以很容易建立,也很容易破裂。
4、第一反抗期大约在幼儿三四岁使出现。
5、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岁,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学学生学习兴趣表现以下特点: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兴趣;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年级后,这种作用就逐渐降低啦。
6、童年期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的一个质变;意义记忆是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记忆策略是复述和组织(归类和系列化)。
7、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童年期的思维获得飞跃发展,其基本特征在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这种多度要经历一个演变过程,从而构成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10岁左右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转折期小学四年级)
8、童年期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从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发展。
9、亲子关系的发展: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重要决定由父母做出,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后)儿童自己做出更多重要决定。
10、儿童伙伴集体形成:依从性集合关系期;平行性集合关系期;整合性集合关系期(五六年级是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即团伙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