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论述题
1. 论述癔症性躯体障碍和癔症性精神障碍的异同点。
答:1. 二者的诊断否必须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
1. 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
2.没有可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
3. 社会功能受损;
4. 起病与应激事件之间有明确联系,病程多反复、迁延;
2. 癔症性精神障碍和癔症性躯体障碍一样,被认为是为防止潜在焦虑的一种防御机制。
3. 癔症性躯体障碍:又称转换障碍,曾被认为是歇斯底里转换,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的失常。
诊断时需考虑5种因素:1. 有生理功能的丧失; 2. 躯体或神经的原因无法解释症状;
3. 症状与心理因素有关; 4. 病人对症状不感到焦虑;5. 病人不自愿控制症状。
3. 癔症性精神障碍:在CCMD-3中又被称为解离症状,是癔症的两大症状之一。在DSM-IV中又称为分离障碍,之所以叫分离,是因为这种障碍的症状是两个或多个心理过程同时存在或交替进行的,而相互之间却没有关联和影响。癔症性精神障碍的核心是,人们在经历过巨大的心理创伤后,出现的深远而长久的记忆障碍,表现为记忆的一些部分被撕裂或从意识当中分离出去了。
分离过程可以是以下任意一种:1. 记忆缺失; 2. 人格解体; 3. 现实感丧失;4. 身份混乱; 5. 身份改变;
2.试述创伤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
答:1. 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梦境,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
2. 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3. 持续的回避;
4. 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5. 对未来失去信心;
6. 精神障碍延迟发生,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且社会功能受损。
3.试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原因。
答:1. 创伤性事件:
1. 自然灾害: 地震、洪水、龙卷风使很多人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2. 疾病:艾滋病、癌症等致命疾病也是常见的创伤性事件。
3. ****:
4. 其他人为灾难: 纳粹集中营、空难;
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易感性:
1. 遗传因素:一个可能的因素是同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的神经回路的差异性。
2. 对威胁和创伤最敏感的人:
1. 可能患上慢性PTSD的人在神经质上的得分很高,并且有精神疾病的家族史;
2. 大屠杀幸存的孩子,其PTSD的患病率高于控制组;
3. 二战后患上PTSD的人,在一战中有过更多的战争应激反应;
4. 以前曾有过创伤经历的个体,接受过心理和体力的坚忍训练的个体,是最能抵抗PTSD的。
3. 认知改变:一些个体在遗传素质上倾向于重现关于创伤事件的想法和在闪回中重新体验这些事件。
4. 经济与教育程度:贫穷和教育程度较低的个体比社会经济水平较高、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患上PTSD的可能性更大;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穷人居住的地区出现恶劣创伤性事件的可能性较大和缺少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