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词解释
1. 癔症性躯体障碍:又称转换障碍,曾被认为是歇斯底里转换,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的失常。
2. 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由异常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特征性的症状为病理性重现创伤体验、持续性警觉性增高、持续性回避、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以及对未来失去信心等。
3.癔症性精神障碍:在CCMD-3中又被称为解离症状,是癔症的两大症状之一。在DSM-IV中又称为分离障碍,之所以叫分离,是因为这种障碍的症状是两个或多个心理过程同时存在或交替进行的,而相互之间却没有关联和影响。癔症性精神障碍的核心是,人们在经历过巨大的心理创伤后,出现的深远而长久的记忆障碍,表现为记忆的一些部分被撕裂或从意识当中分离出去了。
四、填空题
1.癔症是以 (转换症状) 和 (解离症状) 为主的精神障碍。
2.癔症性精神障碍包括( 癔症性遗忘) 、( 癔症性漫游) 、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 和 (症性精神病) 。
3.应激相关障碍的表现形式有 (急性应激障碍 )、 (创伤后应激障碍) 和 (适应障碍 )。
4.癔症性精神障碍在CCMD-3中被称为( 解离症) ,是癔病的两大症状之一。
五、简答题
1.在对癔症性躯体障碍做出诊断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1.在诊断时需要把它和诈病、伪装障碍区分开来。
2.. 诈病:受意识控制,并且能从症状中获得明显的好处;
3.伪装障碍:是病人自愿产生疾病的症状,不是产生于内心潜在的焦虑,而是产生于一种生理的捏造,病人除获得医疗服务外,并不会得到明显的利益。
2.癔症性遗忘有哪些特点?
答:1.. 不能记起过去的事;
2.. 会丧失对个人身份的记忆;
3.. 较少地表现出顺行性遗忘;
4.. 常常突然反转。
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答:1.闯入性的创伤体验;
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3..持续的回避;
4. 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5..对未来失去信心;
6..受害者有时还会深受存活罪恶感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