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 )
A.知觉B.感觉C.直觉D.错觉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感觉是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单选题] 正常和异常的心理活动是( )。
A.可以互相转化的
B.无法进行分析的
C.可以直接测量的
D.无法闯接测量的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就是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永远并存的根据。
3[单选题] 对确立咨询关系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 )。
A.第一印象B.声明权利C.承诺保密D.心理测验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建立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后来的咨询效果有重要影响,而咨询师在初次接待时留给求助者的第一印象,对确立咨询关系又起关键作用。
4[单选题] 关于SDS的记分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5级评分
B.各项目分数相加得到总粗分
C.各项目均采用正向记分法
D.有5个项目采用反向记分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SDS采用四级评分法,十个正向评分,十个反向评分,各项目相加得到总粗分,总粗分乘以1.25保留整数位标准分,故选B.
5[单选题]心理学家把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称为( )。
A.自尊B.认同C.情感D.模仿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心理学家把儿童对成人个性品质的效仿称为“认同”。认同所产生的效仿与简单的行为模仿不同。
6[单选题] 咨询的终极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关系是( )
A.从终极目标着眼,从具体目标着手
B.以具体目标为指导,实现终极目标
C.从具体目标着眼,从终极目标着手
D.由具体目标出发,确定终极目标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心理咨询的大目标即所谓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每个求助者的特殊情况,来确定具体的目标,这时确定的具体目标已经不是单一、孤立的目标了,而是连接终极目标的具体目标,它的指向是明确的,并且在实施具体目标时,始终是以终极目标为指导思想的。
7[单选题] “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查明S和R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是( )。
A.机能主义心理学B.构造主义心理学C.人本主义心理学D.行为主义心理学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该学派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由此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因此这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8[单选题] 在整理临床资料时,应该对来自求助者亲友和中介人的资料( )。
A.进行可靠性验证,并做必要的说明
B.直接使用,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C.先行筛选,避免对求助者构成伤害
D.注意排序,不对求助者形成暗示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在临床资料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对资料来源的可靠性予以说明。所谓临床资料的可靠性,是指报告临床情况的人不是求助者自身,而是其亲友或转诊的中介人,由于亲友和中介人受专业知识、职业特点的影响,使他们对问题的客观性质不能按专业要求作出评价,所以,心理咨询人员应当去伪存真地审视这类资料。而在整理资料时,来自亲友和中介人的资料,应首先判断其真实程度并给予说明后,方可使用。
9[单选题] 下列关于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形成过程上,道德规范总是相对落后于法律规范
B.在实际内容上,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不存在任何关联
C.在作用发生上,道德规范比法律规范具有事前性的特点
D.在调节主体上,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都是国家意志的代表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道德与法律的联系,表现在三个方面:自从国家产生以来,道德与法律都是国家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道德和法律在内容上存在部分重叠现象。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在调节范围上,道德的适用范围广,而法律的适用范围相对窄;在调节主体上,道德调节的主体比法律广泛;在调节方式上,法律调节具有强制性、滞后性特点,道德调节具有明显的自觉性、事前性特点。
10[单选题]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
A.企业和谐发展B.为人民服务C.员工职业理想的实现D.技术创新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规范和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