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论述题
1.论述精神分裂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答:本病的临床症状十分复杂,具有特征性思维和知觉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和自知力的缺乏等特点。
1. 思维和知觉障碍:
1). 思维联想障碍: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思维中断、思维奔逸也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2). 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显著的症状之一;
3). 幻觉:幻觉是指虚幻的感觉,即病人感知到的刺激并不真实存在。
幻听是精神分裂症中最常见的幻觉。
2. 情感障碍:情感淡漠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
还会出现情感倒错的症状,即病人的情感体验与实际环境、客观刺激不协调。
3. 意志行为障碍:意志行为减退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即活动减少,缺乏动机、主动性,对生活、工作、学习等没有自觉性,行为被动、退缩。为人孤僻、懒散,严重时不顾个人生活和卫生,终日无所事事。
4. 自知力缺乏:精神分裂症病人往往缺乏自知力,不认为自己有病,不愿意接受治疗。这种对症状的无意识,被神经心理学家叫做疾病失认;也可以在脑卒中及受到头部创伤的病人身上观察到。自知力不足是严重脑障碍的常见结果。
2.试述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答:1. 生物学原因:
1).遗传学因素:研究者已经做过大量研究来探讨精神分裂症是否存在遗传原因;
双生子的研究:同卵双生子的一致率高于异卵双生子,异卵双生子的一致性则高于无关个体。遗传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一部分原因。遗传能增加患病可能性,但并不是必然的。
收养研究:研究证明基因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分子遗传学:目前为止,由分子遗传学研究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但很多研究者普遍认为22号染色体缺陷与精神分裂症有关。
2. 神经生物因素:
1.多巴胺:增加多巴胺的药物,能够使精神分裂症的特征行为增加;
减少多巴胺的药物则使症状减轻。
2.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交互作用:5-羟色胺和多巴胺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特别是一些阳性症状,如妄想和幻觉。
3. 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1.大脑结构异常变化:精神分裂症病人左脑室明显比右脑室大。脑室的增大说明周围区域的脑组织萎缩。神经元构造的异常会使思维和行为出现明显问题。事实证明,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神经元间的连接有异常,尤其在皮层和海马区域。
2.大脑功能的变化: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完成认知作业时,其前额叶的活动减少;让他们辨别气味时,颞叶和前额区域的活动也有所减少。
2. 心理和社会的原因:
1. 家庭互动模式:
1. 情绪表达较高的家庭中,患精神分裂症的人复发的几率较高。
2. 婚姻破裂的家庭中,患精神分裂症的人复发的几率较高。
3. 家庭中孩子地位较低,受排挤的的儿童患病率较高。
2. 生活压力:一个没有精神分裂症易感体制的个体,无论生活中遭遇多大的挫折,都不太可能患上这种病。而一些生来就具有易感性体质的人,即便是日常琐事也可能引起他们的异常反应。(压力-素质模型)
3. 儿童期性虐待:是导致受害者成年后出现精神分裂症症状的重要因素之一。
4. 家庭经济状况:收入低,患病几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