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有效备考2015年下半年全国心理咨询师考试,小编特编辑整理了2015年心理咨询师二级基础知识精选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您通过2015年心理咨询师考试有所帮助!
11提出心理评估报告的工作程序包括( )。
A.临床资料的核实B.鉴别诊断C.临床症状的量化D.初步诊断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工作程序是:①临床资料的核实,一般使用调查法(访问求助者的父母、朋友、同事,等等);②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要求咨询师确定求助者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的哪方面出了问题,其表现程度如何,引发问题的关键点和原因是什么;③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的分析;④综合以上三项的内容,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写出分析评估报告。
12态度测量一般使用( )的方法。
A.实验B.间接C.观察D.直接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态度测量始于20世纪20年代,一般使用间接的方法。常用的态度的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等。
13一位受测者在EPQ的N量表上的T分为60分则其情绪特点为( )。
A.典型情绪稳定
B.典型情绪不稳定
C.倾向情绪稳定
D.倾向情绪不稳定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艾森克人格问卷各量表的T分在43.3~56.7分之间为中间型,各量表的T分在38.5~43.3分或56.7~61.5分之间为倾向型,而T分在38.5分以下或61.5分以上为典型型。N代表神经质,小于50代表情绪稳定,大于50代表情绪不稳定。
14在讲话程度上,最常见的阻抗表现形式是( )。
A.寡言B.沉默C.赘言D.抵触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阻抗(resistence),本质上是对心理咨询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它表现为人们对于某种焦虑情绪的回避,或是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否认。阻抗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讲话程度上的阻抗,阻抗在个体讲话程度上有三种表现形式,沉默、寡言和赘语,以沉默尤为突出;②讲话内容上的阻抗,求助者通过会谈内容的某种直接、间接去控制,来表现他对心理及其个人行为变化的阻抗,常见的形式有理论交谈、情绪发泄、谈论小事、假提问等;③讲话方式上的阻抗,该阻抗是通过求助者语言交流中不同心理活动加以体现,它形式多样,因人而异,常见的有心理外归因、健忘、顺从、控制话题和最终暴露;④咨询关系上的阻抗,求助者通过故意破坏心理咨询的一般安排和规定来实现其自我防御的目的,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有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诱惑咨询师以及请客、送礼。这四类阻抗,可以表现为对某种行为变化的抵触或是个体对咨询师的某种敌对态度,但无论哪种形式,都是对个体的自我保护及其痛苦经历的精神防御。因此,它们对心理咨询的进展起着潜在深刻的影响,及时发现并积极有效地认识阻抗,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强化求助者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关键。
15有关16PF,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每题有三个备选答案
B.每题只能选一个答案
C.尽量不选择中性答案
D.先分效度量表结果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SixteenPersona1ityFaCtorQuestionnaire,16PF)是美国伊利诺州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R.B.Catte11)用因紊分析法编制成的人格测验。该测验每个测题有三个可能的答案,这就使得被试者在回答时能够有折衷选择,避免“二选一”不得不勉强回答的弊病。在施测时,需要告诉被试,每一测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不可漏掉任何测题,尽量不选择中性答案,对于有些可能从未思考过,或者感到不大容易的题目,同样要求其作出一种倾向性的选择。16PF中没有效度量表,因此不需要先解释效度量表的结果。
16心理咨询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作用是( )。
A.消除症状B.系统治疗C.预防复发D.精神分析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对于有精神障碍的人,即通常所说的精神病患者,也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但它只是辅助性的,而且是有条件的。其具体条件如下:①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②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③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171908年比内一西蒙量表的主要创新点是( )。
A.使用比率智商B.使用智力年龄C.设计了成人版D.设计了儿童版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1908年,比内发表修订后的比内一西蒙量表,删掉了1905年量表中不合适的测验项目,增加了一些新的测验项目,使总数达到59个。此外,在此次修订本中他将测验成绩用“智力年龄”表示,并建立了常模,这是心理测验史上的一个创新。所谓比率智商是心理年龄(MA)与实足年龄(CA)之比,为避免小数,将商数乘以100.
18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 )的预测。
A.准确B.变化C.稳定D.系统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所谓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的分类有内因和外因、稳定归因和易变性归因以及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如果个体对可控性因素进行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相反,如果个体对不可控性因素进行归因,人们更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
19面对外界物体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这表明知觉具有( )。
A.恒常性B.整体性C.理解性D.选择性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在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理解性。其他选项: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知觉具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把一部分物体当作知觉的对象,知觉得格外清晰,而把其他对象当作背景,知觉得比较模糊,也就是有选择地知觉外界物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叫做知觉的选择性。
20( )是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A.社会干扰B.社会促进C.社会懈怠D.社会抑制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社会促进也称社会主张,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与社会促进相反,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叫社会干扰,也叫社会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