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有效备考2015年下半年全国心理咨询师考试,小编特编辑整理了2015年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知识习题及答案,希望对您通过2015年心理咨询师考试有所帮助!
单选题
1[单选题]按照精神分析观点决定人们行为的最大力量是( )。
A.大脑和神经系统B.潜意识C.环境D.知觉和价值观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潜意识的活动决定的。
2[单选题] 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情绪体验是( )。
A.内疚B.羞耻C.焦虑D.嫉妒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像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羞耻则是个体因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上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而焦虑则是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
3[单选题] 在合理情绪疗法中,对“黄金规则”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
A.别人必须喜欢我,接受我
B.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
C.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D.像别人希望的那样,去好好对待别人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感觉”的基本概念。感觉是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错觉是歪曲的知觉,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4[单选题] 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医学标准把心理问题视为( )。
A.常态分布B.行为的反映C.内省经验D.疾病的症状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李心天曾对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提出四类标准:1)医学标准;2)统计学标准;3)内省经验标准;4)社会适应标准;其中医学标准是指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5[单选题] 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是( )。
A.外表长相B.环境因素C.交往能力D.智力因素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研究者在同伴交往中的人气特点将儿童分为三种:受欢迎的儿童;不受欢迎的儿童;受忽视的儿童。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因素有多种,基本的因素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因此,教育者要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掌握同伴交往策,指导儿童改变影响同伴接纳的缺点,改善人气特点。
6[单选题] 小学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是( )。
A.未掌握守恒B.思维不具有可逆性C.理解补偿关系D.相对性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按皮亚杰理论的观点看来,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进入逻辑运算时期,但不能摆脱具体形象性。这一阶段思维特点是:1)掌握守恒,即概念的掌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不再受事物的空间特点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进行抽象概括;2)思维具有可逆性,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运算活动,也可以朝相反的方向运转;3)补偿关系认知,即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转换。
7[单选题] 注意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现象叫( )。
A.注意转移B.注意分散C.注意分配D.注意转换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注意的分散,即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注意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注意转移是指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注意的分散则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8[单选题] 若大脑半球发生损伤,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优势半球损伤,则VIQ明显低于PIQ
B.非优势半球损伤,则VIQ明显低于PIQ
C.两半球弥漫性损伤,则VIQ明显低于PIQ
D.两半球弥漫性损伤,则VIQ约等于PIQ
参考答案:A
9[单选题] 与心理咨询时程长短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咨询师的资历B.行业惯例C.咨询室的条件D.心理问题的性质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心理咨询按时程分有短程、中程、长程。短程主要解决一般心理I“*-1题,中程在13月内完成咨询,可涉及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在遇到严重心理问题或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时,可采用长期心理咨询。
10[单选题] 提出心理评估报告时,如果要对临床资料进行核实,一般使用( )。
A.心理测验法B.调查法C.个案分析法D.实验法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心理评估报告是指综合初诊材料,对求助者的问题性质、程度及可能的原因做出评估。其工作程序是:1)临床资料的核实,一般使用调查法(访问求助者的父母、朋友、同事,等等);2)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3)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的分析;4)综合以上三项的内容,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写出分析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