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称( )。
A.情感B.依恋C.亲子关系D.母子关系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恋的内涵。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故选B.
12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称为( )。
A.团体B.常模团体C.样本D.受测人群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常模团体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故选B.
13区分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的依据是( )。
A.幻觉体验的形式B.幻觉体验的来源C.产生幻觉的器官D.产生幻觉的原因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为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两种。真性幻觉:患者的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并引发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假性幻觉: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精确,与客观事物不一样。它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如脑内、牙齿内),叙述幻觉不是通过相应的感觉器官感觉到的。例如,患者说闭上眼睛能看到东西、人像,不用耳朵、脑子也能听到声音。故选B.
14婴儿产生深度知觉的年龄一般是( )个月。
A.3B.6C.8D.12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吉布森运用“视觉悬崖装置”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发现从6个多月开始,婴儿就具有深度知觉。故选B.
15不符合“感知综合障碍”含义的描述的是( )。
A.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
B.感觉周围的人在监视自己
C.感觉事物像布景、“水中月”“镜中花”,人像是油画中的肖像
D.感觉自己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感知综合障碍:患者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发生变形。有“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它们统称为视物变形症。有一种感知综合障碍称为“非真实感”。患者觉得周围事物像布景、“水中月”“镜中花”,人物像是油画中的肖像,没有生机。非真实感可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还有一种“窥镜症”,患者认为自己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自己的模样发生了变化。故选B.
16人在抑郁状态下出现的病理性感觉阈限增高在临床上的表现是( )。
A.感觉过敏B.感觉减退C.感觉适应D.感觉不适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感觉减退是指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此症状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也常有感觉减退。故选B.
17社会行为是由( )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社会因素B.现实生活C.周围环境D.即时情境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故选A.
18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的含义是( )。
A.多层次统一
B.目标积极有效
C.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整合
D.完善求助者的人格
参考答案:D
19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 )。
A.力比多发育良好
B.合理地解释各种本能的欲望
C.完善的防御机制
D.合理度过性心理发展各阶段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个体要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性心理发展受挫,就会造成性心理的“退化”和发展“固著”;性心理的“退化”或固著,会造成未来人格的变态和心理异常。在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上,接受的刺激太多或者太少,都会使其发展受到挫折。故选D.
20按照任务的要求,注意从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现象称( )。
A.注意的分散B.注意的动摇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分配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注意的特征。注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注意具有一定的广度;二是注意具有稳定性;三是注意具有转移性;四是注意具有分配性。其中,注意转移是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现象。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