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1 两个目标具有同样吸引力,但不能同时获得时出现的动机冲突称为( )。
A.双避式冲突B.趋避式冲突C.双趋式冲突D.双重趋避式冲突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志行动里的动机冲突。可参考2008年5月多项选择题的第90题。动机冲突有如下四种形式:一是双趋式冲突——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遇到的冲突;二是双避式冲突——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时的冲突;三是趋避式冲突——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时的冲突;四是双重趋避式冲突——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有弊。故选C。
2意识、无意识、前意识,这是精神分析学说的( )。
A.分区观点B.结构观点C.动力观点D.发展观点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答案应是A,是分区观点,不是发展观点。
3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称为( )。
A.团体B.常模团体C.样本D.受测人群
4 按照任务的要求,注意从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现象称( )。
A.注意的分散B.注意的动摇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分配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注意的特征。注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注意具有一定的广度;二是注意具有稳定性;三是注意具有转移性;四是注意具有分配性。其中,注意转移是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现象。故选C。
5 詹姆士的自尊公式是( )。
A.自尊=成功/自信B.自尊=成功/抱负C.自尊=自信/抱负D.自尊=抱负/成功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一成功/抱负。故选B。
6 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称为( )。
A.迁移B.定势C.态度D.动机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几个相近概念的区别。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定势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的影响;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指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而动机则是指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故选B。
7艾里克森认为成年后期(50岁以后)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
A.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C.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D.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艾里克森将人格的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主要的发展任务。中年后期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故选C。
8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共同的研究对象是( )。
A.心理与行为的联系B.心理与行为的异常C.各种不良行为模式D.各种脑器质性病变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变态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只是两门学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故选B。
9如果个体出现妄想的症状,可将其称为( )。
A.精神病性问题B.智力缺陷C.神经症性问题D.人格缺陷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妄想是指在精神病态中产生的,缺乏事实根据地,坚信自己的某种错误判断和推理,是思维障碍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症状。故选A。
10 猴子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说明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 )阶段。
A.知觉B.思维萌芽C.思维D.意识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思维的定义。猴子是灵长类动物,不仅具有知觉,还能够认识到事物的外部联系,但是它们还不能说具有真正的思维,因为它们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因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只有人才能进行思维。故选B。